在广袤的辽宁乡村,信用建设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,逐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。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深入开展“信用支撑 金融赋能”乡村振兴服务质效提升专项行动,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信用赋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新模式、新路径,让信用赋能金融、金融反哺实体经济。
信用筑基
健全的农村信用体系是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的基石。辽宁积极推进信用户、信用村、信用乡镇建设,以信用创建服务特色产业,为金融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中国人民银行大连市分行积极探索建设长海县“普惠金融生态岛”,创新开展“整村授信”,实现海岛23个行政村全覆盖。截至2024年末,长海县农户贷款同比增长22.2%。农行阜新分行以“整村建档+服务点+场景”方式,选定产业特色鲜明、金融需求旺盛的行政村入驻“农银惠农”云平台,着力增强农户信用意识,为农村经营主体“精准画像”。邮储银行盘锦分行积极开展信用村“驻村工程”建设,打造“第一书记+金融村官”合作模式,累计建立信用村308个,评定信用户9670户,投放信用村贷款16.3亿元。铁岭银行推进数字普惠金融转型,面向全市89个乡镇和1232个行政村、街道、社区持续开展授信工作。截至2024年末,该行“铁银金融”共生成白名单27.96万户,累计用信金额达27.11亿元。
协同发力
信用建设赋能乡村振兴,离不开各方协同合作。为构建适配乡村特质的服务生态,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牵头省委农办、省农业农村厅三部门制定《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 加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》,聚焦乡村振兴补短板的十大重点领域,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,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融资模式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金融要素保障。
建行丹东分行依托建行总行开发的“农户建档立卡”功能,结合辽宁地区特色产业发展、龙头企业对乡村地区的带动情况,推出“裕农快贷-辽农优产贷”产品。该产品依据当地特色产业集群、核心企业、农业生产经营集中客群等相关数据,通过线上对接或线下尽调等方式,为农户以信用方式办理用于种植业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贷款。农业银行葫芦岛分行针对葫芦岛地区优势特色产业,先后开发“花生e贷”“泳业e贷”等8项线上信贷产品,进一步提升审批速度,累计发放线上贷款6865笔、30.5亿元。
围绕构建多方合作机制,辽宁大力整合资源,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。铁岭、朝阳等地区建立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协调机制,实现资源共享和政策协同发力。中国人民银行锦州市分行会同市农业农村局进一步完善《锦州市农业设施物权登记管理办法》,引导金融机构办理农业设施物权登记抵押贷款。截至2024年末,当地累计发放农业设施物权担保贷款78笔,贷款金额1.82亿元。工行大连分行与市信用中心合作,自主研发“工信e贷”纯线上、无抵押、随借随还产品,聚焦小微客户信用需求,提供个性化信用融资支持,形成“以信获信、以贷促信”的良性循环。辽宁岫岩农商银行强化“政银+银企”对接,先后与人社局等3家政府机构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,与20余家县域企业沟通座谈。
数字赋能
随着数据资源被深度挖掘和利用,横亘在金融资源与农业之间的阻碍正在被逐一消除。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持续完善辽宁省级地方征信平台“辽信通”建设,推动5家地方平台互联互通。截至2024年末,数据源覆盖20余个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,累计提供查询服务235万余次,帮助15.2万户企业融资2326亿元。
工行辽宁省分行利用卫星遥感监测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新技术,创新推出基于地理信息数据的综合数字信贷服务,在沈阳苏家屯、盘锦田庄台两地上线“农作物生长卫星遥感监测项目”,定期开展农作物长势监测、产量预估、灾害预警等工作,进一步解决传统农业信贷工作中农业资产信息获取难、农业资产评估慢的问题,为信贷准入、尽职调查、贷后监测预警提供及时、客观、真实的数据来源。邮储银行葫芦岛分行与葫芦岛市气象局合作,推出“气候惠农贷”,打造“气象+金融”新模式。针对葫芦岛花生特色产业贷款需求大的特点,当地专门编制葫芦岛市花生种植气候区划图,为邮储银行识别花生种植风险提供数据支撑。2024年11月,首批“气候惠农贷”成功发放,惠及1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。
来源于:金融时报